孔子推崇的"善'的道德品质是什么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0 03:49:08
我不知道请大家告诉我

仁爱,义气,礼貌,才智的信誉

究竟什么是“善”?许多西方学者认为:善是不能定义的。我们不必勉强下定义,但是可以由大家使用“善”这个字时所指为何,来描述其功能性定义。自古以来,一谈到善,大家都会想到“孝、悌、忠、信”。那么,这四种善有何特殊之处?有的,就是:都在于“一人与他人之间”适当关系之实现。无父母,如何孝?无兄弟姐妹,如何悌?无长官老板,如何忠?无朋友,如何信?因此,我们可以清楚地描述“善”为“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”。孔子所谓的“仁”,在字形上是“从人,从二”,亦即“二人为仁”。若是孤独一人,则没有行善的机会。因此,儒家没有关起门的圣人。儒家的社会关怀,亦由此得以肯定。

不过,如此一来,人与动物或与神明之间的任何作为,都不能称为“善”吗?答案是“不能”。一个人爱护动物,如果可以像“孝忠信”一样地称为善,那么显然不是孔子的想法。《论语》有一段话说:“厩焚。子退朝,曰:‘伤人乎?’不问马。”(《论语·乡党篇》)我在解释时指出:马棚烧了,可能受伤的是车夫、马夫、工人等身份较卑微者,而孔子并无阶级意识,只是以平等态度来关怀所有的人。至于马,在古代属于财物,再怎么贵重,也不能与人相提并论。至于后来孟子所批评的“率兽食人”,更是掷地有声的见解。因此,善不可用于人与动物之间。
至于人与神明之间的关系,由于古人相信“人死为鬼”,所以对神明自有一份像对待祖先的情感,但是具体的做法则是“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”(《论语·雍也篇》)。这句话的意思是“专心做好为百姓服务所该做的事,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”,由此可知,忽略眼前老百姓的需求而过度供奉鬼神,显然并非孔子之意。孔子主张对鬼神要孝敬,但是说到“善”,仍以“人与人之间”为其范围。

仁义礼智信! 孔子的衫首先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,但仁爱必须受义的约束,衫要通过礼和信来表现出来,没有智慧很难判断什么是善!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。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
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”
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